苏超持续爆火警惕拉踩国足、中超的黑流量
2025-07-09 04:46
进入酷暑,苏超的热度随着气温一起攀升,展现出不逊色于盛夏的火爆景象。近期的两轮比赛,昆山奥体中心和南京奥体中心相继创造了43617人和60396人上座率的新纪录。与此同时,南通队与盐城队争夺“榜一大哥”的竞争愈发激烈,常州队也终于迎来了苏超首分,表现出令人注目的韧劲。在如此全方位的热度下,苏超已成为今年社交媒体的流量担当。然而,近段时间,舆论场上充斥着一些通过对比苏超拉踩国足和中超的言论。这种借流量吸引眼球的做法,实际上不值得追求。
在苏超报名球员中,最具知名度的无疑是前国脚黄紫昌。根据苏超的规定,每支队伍可以注册三名“外援”,即职业球员。黄紫昌曾在江苏队效力多年,目前是中超河南队的核心球员。依照报名规则,他可以代表常州队参赛。在联赛间歇期,他还曾现身常州队的比赛现场。尽管常州队遭遇五连败,甚至未能进球,黄紫昌至今依然未能登场,只能在场外充当“吉祥物”。其原因在于,职业球员是否出场,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其所效力的俱乐部手中。苏超球队若想让职业球员上场,必须得到球员所在俱乐部的同意。
例如扬州队的门将李新宇,他是苏州东吴队的第二门将,虽然本赛季中甲联赛曾多次出场,在对阵泰州队时更是凭借12次扑救,帮助球队以1比1战平对手,获得了球迷们的高度赞誉。李新宇自己透露,之所以能为扬州队出场,是因为在球队管理层与苏州东吴队之间经过友好协商后,俱乐部最终同意他临时请假参加比赛。
最近一周,苏超的热议话题之一是,某些媒体将苏超球员封堵射门的表现与国足队长吴曦“躲球”的事件作对比。除去封堵射门和躲避传中的防守方式差异,单纯拿这种“拉踩”的方式博取关注,显然已触犯了互联网传播规范的禁忌。若照此逻辑,互联网流量的最大诱因便是通过贬低国足、抬高苏超来吸引眼球,甚至将其作为对比的武器,显得尤为低级且不理智。
话说回来,苏超的足球风格的确保持了一种纯粹性,这也是许多球迷对苏超产生喜爱的原因之一。与之相对的是,中国足球,尤其是国足,似乎一直都在社交媒体上承担着民众“发泄情绪”的角色,仿佛无论是谁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其吐槽。因此,只要有人贬低国足,抬高苏超,流量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。
当然,将苏超与职业足球进行比较,在某些方面是无法避免的。许多支持苏超的球迷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,提到的两个关键词是“归属感”和“拼劲”。其中,归属感的确是苏超区别于职业联赛的重要特点之一。以江苏队为例,这支曾在职业联赛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球队,其主场设于南京,然而对于其他城市的球迷来说,南京的归属感远远不及他们支持的家乡球队,比如常州队、无锡队或徐州队等。
这个现象也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思考:为什么职业联赛中的南京、南通、苏州、无锡等地有着众多的中甲、中乙球队,而这些地方的上座率却远不及苏超?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。
至于拼劲,可以理解为胜负欲的体现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对省内3189位常住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,关注苏超的人群中,非传统球迷的比例接近80%。换句话说,这些观众大多是以“看热闹”为主,并不会过多关注比赛的输赢。举个例子,即便常州队曾遭遇五连败且一球未进,球迷们依然乐在其中,更多是在调侃比赛过程,而非过多纠结结果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职业足球和国足的竞争格局完全不同。在职业足球中,比赛结果几乎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,球迷们对比赛的期待值高,一旦未能满足,就会产生大量的不满情绪。对于很多球迷而言,专业术语如“单后腰”和“菱形中场”可能太过晦涩,但“拼劲不足”却是对国足最常见的批评点。
然而,在刚刚结束的世预赛18强赛中,朱辰杰、胡荷韬、张玉宁和高准翼等国脚们,在比赛的最后阶段拼尽全力,导致多名球员受伤,有的伤情较为严重。几乎每一场比赛的最后时刻,都有球员因拼劲过猛而出现抽筋的情况。因此,虽然国足的表现确实堪称“菜”,但说他们不拼,却并不公平。如果拼劲能够决定比赛的成败,那足球的复杂性就显得过于简单了。毕竟,足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拼劲,更多的是战术和策略的深度融合。